中文 (chinois)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a Roumanie et l’Italie.

《悲歌集》与《黑海书简》,或黑海之滨的罗马

译自法文

从前,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备受眷顾:普布利乌斯·奥维狄乌斯·纳索(Publius Ovidius Naso),即奥维德。作为拉丁诗歌黄金时代的时髦诗人,爱情的吟唱者(lusor amorum),他那轻快的笔触征服了罗马,他作诗的才能堪称奇迹:“我试图用散文写作,但词语自然而然地符合韵律,以至于我写的都成了诗句”。财富、出身、杰出的朋友、毗邻卡皮托利山的宅邸,这位罗马骑士一无所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安稳舒适的生活。

然而,公元8年的一个早晨,当罗马醒来时,一个不祥的消息传遍街头:缪斯的宠儿,时年五旬,刚刚在帝国护卫队的押送下离开。不是去某个宜人海滨的金色退隐之地,而是被流放(relegatio,指定居住)1relegatio(指定居住)虽然类似于exilium(流放),但在法律上有所区别:它不会导致失去公民身份或没收财产。奥维德在这两点上都得到了赦免,他小心地指出,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流放者是不当的:quippe relegatus, non exul, dicor in illo(说的不是我被流放,而只是被驱逐)。但为什么要遵守一个他只是为了荣誉而做的区分呢?他自己已经摆脱了它:a patria fugi victus et exul ego(我被击败和逃亡,我看到自己被流放出我的祖国);exul eram(我在流放中)。到托米斯2现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那是帝国极限边缘的一个冰冷小镇,位于黑海荒凉的岸边。3在最后一次向卡皮托利山致敬时,流放者说出了这些告别词,歌德在自己离开永恒之城时也将采用:“居住在这座离我家如此近的庄严神庙中的伟大诸神,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你们了;[…]我必须离开的你们,[…]我恳求你们,请解除凯撒对我的仇恨;这是我离开时向你们请求的唯一恩惠。告诉那位神圣的人是什么错误诱惑了我,让他知道我的过失从来不是罪行”。

失宠之谜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未经审判、仅凭奥古斯都一人意志的流放,这位君主又为何要剥夺罗马和他的宫廷一位如此伟大的诗人,将他囚禁在盖塔人的土地上?这是人们不知道也将永远不会知道的。奥维德提到了carmen et error(一首诗和一个过失),神秘地低语道:

啊!为什么我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为什么我的眼睛变得有罪?最终,为什么由于我的不慎,我知道了我永远不该知道的事情?

奥维德。《奥维德流放期间的哀歌[第一卷,悲歌集]》(Les Élégies d’Ovide pendant son exil [t. I, Élégies des Tristes]),让·马兰·德·凯尔维拉尔译自拉丁文。巴黎:德乌里父子出版社,1723年。

如果十年前出版的《爱的艺术》是carmen或官方借口,那么真正的error或过失仍然是一个封存在诗人坟墓中的谜团:

奥维德的罪行无疑是在屋大维家族中看到了某些可耻的事情[…]。学者们没有确定他是否看到了奥古斯都与一个年轻男孩[…];或者他是否看到了某个骑士在皇后利维娅的怀抱中,奥古斯都娶了她时她已怀有他人的孩子;或者他是否看到了奥古斯都皇帝与他的女儿或孙女在一起;或者最后,他是否看到了奥古斯都皇帝在做更糟的事情,torva tuentibus hircis[在山羊凶恶的目光下]。

伏尔泰。《伏尔泰全集,第45B卷,[…]论奥维德,论苏格拉底[…]》(Œuvres complètes de Voltaire, vol. 45B, […] D’Ovide, de Socrate […])。牛津:伏尔泰基金会,2010年。

因此,让我们忘记那些试图不惜一切代价猜测一个两千年秘密的人们提出的众多而奇特的假设。只需知道,在流放的痛苦中,在孤独的泪水中,奥维德别无他法,只能求助于他的诗歌,并将其全部用来讨好一位他惹怒了的皇帝。“诸神有时会被感化”,他对自己说。由此诞生了《悲歌集》(Tristia4被拒绝的形式:
《悲歌五书》(Les Cinq Livres des Tristes)。
《悲歌五书》(Tristium libri quinque (V))。
《论悲歌五书》(De Tristibus libri quinque (V))。
和《黑海书简》(Epistulæ ex Ponto5被拒绝的形式:
《黑海信札》(Lettres du Pont)。
《写于黑海省的哀歌》(Élégies écrites dans la province de Pont)。
《写于黑海省的四书信札》(Les Quatre Livres d’épîtres écrites dans la province de Pont)。
《黑海信札》(Ponticæ epistolæ)。
《黑海四书》(De Ponto libri quatuor (IV))。

永恒冬天编年史:托米斯的戏剧

奥维德流放期间的哀歌是一个远离亲人、远离他曾经是最可爱代表的文明的人的日记;是写给他的妻子、留在罗马的朋友们以及他徒然等待宽恕的无情权力的漫长哀歌。托米斯在其中呈现为“充满苦涩的土地”,总是被永恒冬天的风和冰雹击打,甚至葡萄酒“被寒冷石化”,凝结成必须用斧头切开的冰块。诗人在那里感到自己是绝对的异乡人;一个在野蛮的词语和盖塔人可怕的叫喊声中忘记如何说拉丁语的囚徒:

他们用一种共同的语言相互交谈;但我只能通过手势和符号让人理解;我在这里被视为野蛮人,[这些]无礼的盖塔人嘲笑拉丁词汇。

奥维德。《奥维德流放期间的哀歌[第一卷,悲歌集]》(Les Élégies d’Ovide pendant son exil [t. I, Élégies des Tristes]),让·马兰·德·凯尔维拉尔译自拉丁文。巴黎:德乌里父子出版社,1723年。

面对逆境

奥维德从哪里汲取了承受如此残酷逆境所需的勇气?从写作中:

[如果您]问我在这里做什么,我会告诉您我从事的研究表面上用处不大,但对我来说仍有其用处;即使它们只能让我忘记不幸,那也不是小小的好处:如果通过耕耘如此贫瘠的土地,我至少能收获一些果实,那就太幸运了。

奥维德。《奥维德流放期间的哀歌,第二卷,黑海哀歌》(Les Élégies d’Ovide pendant son exil, t. II, Élégies pontiques),让·马兰·德·凯尔维拉尔译自拉丁文。巴黎:德乌里出版社,1726年。

此外,这位昔日的罗马花花公子并没有完全消失:优雅、精心雕琢的特征、比坚实更巧妙的比较依然存在,有时甚至过度。昆体良已经判断他不太关心自己的不幸,而是amator ingenii sui(爱慕自己的才华)。据老塞内加说,奥维德知道“他的诗句中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但他接受了:“他说一个美人痣有时会使面容更加美丽”。这种给思想某种转折、某种“美人痣”的坚持,以法国方式——“人们几乎会说他生在我们中间”,翻译者让·马兰·德·凯尔维拉尔指出——是他个性的最终标志,是公开拒绝让远离首都毁灭艺术家。在如此频繁地将这种远离描述为一种死亡之后,他最终在黑海之滨找到了罗马,总结道:“命运将我安置的地方必须代替罗马。我不幸的缪斯满足于这个剧场[…]:这就是一位强大神灵的意愿。6比顺从更甚于坚决,他没有像雨果那样在门楣上刻上EXILIUM VITA EST(流放即生活或生活是流放)。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e Japon.

言说不可言:原民喜的《广岛:夏之花》

译自法文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事件似乎标志着语言所能表达的极限。深渊张开,而词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似乎在恐怖面前退缩。广岛就是这样的深渊。然而,面对不可言说之事,某些人感到了见证的迫切责任,不是为了解释,而是为了不让沉默完成毁灭的工作。站在这些守望者最前列的是原民喜(1905-1951),这位幸存者的作品集《广岛:夏之花》构成了评论界所称的“原子弹文学”(genbaku bungaku1“原子弹文学”指的是从1945年创伤中诞生的作品。由原民喜和太田洋子等幸存者推动,这一文类长期以来被文学界“评判为次要的、地方性的、纪实性的”。正如凯瑟琳·潘盖特所强调的,它的力量恰恰在于试图质疑“语言的极限、其偶然性、其缺失”面对恐怖,同时努力弥补它们。
被拒绝的形式:
原子文学。
Gembaku bungaku
的奠基性作品之一。这部“永不停止燃烧的世界2Forest, Philippe, « Quelques fleurs pour Hara Tamiki »(“给原民喜的几朵花”),前引文章。的三部曲——由《毁灭序曲》(Kaimetsu no jokyoku)、《夏之花》(Natsu no hana)和《废墟》(Haikyo kara)组成——以三个时段叙述了之前、当时和之后。

爆炸的书写

原的风格不是一种掌控自如的写作,而是“深入一个绝望之人脆弱心灵的下降”,面对着可怕破败、几乎无法辨认的景象,在那里,他觉得不可能找到几分钟前还存在的生活痕迹。他那支离破碎、毫无参照的书写,以一座同样被摧毁的城市为背景,“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一层平坦的废墟、灰烬、扭曲、破裂、腐蚀的东西”,借用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法国人罗贝尔·纪兰的话。正是在这幅荒凉的画布上,原时而投射“被打断的生命碎片”,时而投射填补撕裂现实空白的记忆片段。

这种文体解构在诗歌插入部分达到顶峰,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日语形式——通常用于外来词的片假名,仿佛日常语言已经变得无能:

闪烁的碎片
/ 延展成广阔的景观
明亮的灰烬
这些血肉模糊的焦尸是谁?
死人身体的奇异节奏
这一切存在过吗?
这一切可能存在过吗?
一瞬间,留下一个剥皮的世界

Hara, Tamiki, Hiroshima : fleurs d’été : récits(《广岛:夏之花:故事集》),由Brigitte Allioux、Karine Chesneau和Rose-Marie Makino-Fayolle从日文翻译,阿尔勒:南方文献出版社,“巴别塔”丛书,2007年。

当原在熔炉内部承受着这但丁式的景象时,在世界的另一端,震惊的知识分子们试图思考这一事件。1945年8月8日,阿尔贝·加缪在《战斗报》上写道:“机械文明刚刚达到了其野蛮的最后阶段。在或多或少近期的未来,必须在集体自杀和科学成就的理性运用之间做出选择。与此同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此庆祝一项首先服务于人类所表现出的最可怕的毁灭狂怒的发现,是有些不得体的3加缪的社论在轰炸仅两天后、长崎轰炸之前发表在《战斗报》头版。它与大部分媒体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世界报》当天的标题是“一场科学革命”。通过反对时代的热情,加缪在核时代来临之际成为最迅速、最清醒的智者之一。。原不做哲学思考,他展示;而他所展示的,恰恰是这种“毁灭的狂怒”,如刀刃般插入人的肉体。

在最广阔的坟墓上献几朵花

中心叙事《夏之花》以一个私人哀悼开始:“我出门进城买了些花,因为我决定去妻子的坟前”。对原来说,世界末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失去了妻子贞江——他心中最珍爱的人——连同她,失去了此生最纯粹的欢乐。1945年8月6日的灾难因此不是从虚无中突然出现的断裂,而是个人悲剧的可怕放大,它与原子弹受害者的集体悲剧交织在一起,最终矛盾地成为一个存在的理由,一种言说的紧迫性。“’我必须把这一切写下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给自己再活几年的勇气。他的写作不再仅仅是废墟中的哀歌;它转化为广岛的纪念碑,永远放置在最广阔坟墓上的几朵花;也是对沉默的抵抗行动,无论这些沉默是美国占领军的审查所强加的41945年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实施了新闻法规,多年来禁止传播关于轰炸影响的过于生动的信息和证词,从而推迟了许多作品的出版,包括原的作品。“因此,默默承受”,心理学家娜伊拉·希迪亚克在她的著作《治愈的写作》中总结道,她专门用整整一章讨论原民喜。,还是源于对“被原子弹轰炸者”(hibakusha)的歧视,他们的伤痕引起恐惧和排斥。

死者的沉默,上帝的沉默

但这个维持他生命的使命最终压垮了他。1951年,他签下了告别信,被朝鲜战争爆发后新的广岛幽灵所困扰:“现在是我消失在看不见的地方、消失在彼岸永恒中的时候了”。不久后,他跳到火车下自杀。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所写,他的最后行动是对“人类盲目愚蠢”的最后抗议呐喊。

当见证者的声音沉寂时,记忆便寄居在罪行留下的物品中。几十年后,米歇尔·夸斯特神父在参观原子弹博物馆时正是面对这种物质记忆。他被“时钟、挂钟、闹钟”的景象震撼,它们的指针永远停在8点15分:“时间被悬置”。这个引人注目的形象也许是原努力将致命瞬间结晶化的最恰当隐喻。正是这同一形象激发夸斯特创作了一首与《广岛:夏之花》完美共鸣的简洁诗歌:

被打断、被抹去的人民
/ 尘土
/ 阴影
/ 黑夜
/ 虚无
死者的沉默
上帝的沉默

为什么你们沉默,死者们?我想听到你们的声音!
呐喊吧!
嚎叫吧!
告诉我们这是不公正的!
告诉我们我们疯了![…]
广岛笼罩在黑夜中

Quoist, Michel, À cœur ouvert(《敞开心扉》),巴黎:工人出版社,1981年。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e Japon.

中世纪日本在其史诗中的黎明

译自法文

平安时代(794-1185)的宁静在一场大火中结束了。在罕见暴力的战斗结束时,两个敌对的家族——平氏和源氏——相继驱逐了既无足够军队也无足够警力的宫廷贵族,并引发了封建制度的来临。日本中世纪由此开始。这一动荡时期如此剧烈,以至于“必须在德国中世纪寻找才能找到类似的混乱”。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精致随即被充满“暗杀”、“诡计”、“神奇武功”和“长期策划的复仇”的阳刚叙事所取代——“对历史学家来说是困惑和混乱的根源”。

手持念珠,腰佩长剑

从这场混战中诞生了“军记物语”,它们处于历史编年史、民族史诗和深刻的佛教冥想的交汇点。它们的功能与其说是文学性的(按我们的理解),不如说是纪念性和精神性的:首要的是“安抚[…]在战斗中阵亡的武士的灵魂”,对于幸存者来说,则是“在结束旧秩序的混乱事件中寻找意义”。这一职能由“琵琶法师”(biwa hōshibiwa bōzu)承担,他们通常是盲人说唱艺人。就像我们昔日的游吟诗人一样,他们游走各地,用吟唱的声音讲述过去的丰功伟绩。身着僧袍,无疑是为了置身于寺庙和修道院的保护之下,他们伴着四弦琵琶1琵琶诞生于波斯王国及其邻近地区,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在中国得到完善后,约在8世纪传入日本群岛”。Hyōdō, Hiromi,“琵琶法师(biwa hōshi)与《平家物语》”,载于Brisset, Claire-Akiko, Brotons, Arnaud 和 Struve, Daniel(编),同前引书演奏,其和弦为叙事的忧郁打着节拍。

在这些艺人代代相传的曲目核心,有一个基本三部曲追溯了使群岛进入新时代的兄弟相残的斗争:《保元物语》2被拒绝的形式:
Récit des troubles de l’ère Hogen(保元时代动乱记)。
La Chronique des Hogen(保元编年史)。
Récit de l’ère Hōgen(保元时代记)。
Histoire de la guerre de l’époque Hôgen(保元时期战争史)。
Hôghen monogatari
Hôghenn monogatari
、《平治物语》3被拒绝的形式:
Épopée de la rébellion de Heiji(平治叛乱史诗)。
La Chronique des Heigi(平治编年史)。
Récit de l’ère Heiji(平治时代记)。
Récits de la guerre de l’ère Heiji(平治时代战争记)。
Heïdji monogatari
Heizi monogatari
,以及其中最著名的《平家物语》4被拒绝的形式:
Le Dit des Heikke
L’Aventure d’Heike(平家历险记)。
Histoire des Heike(平家历史)。
Contes du Heike(平家故事)。
Contes des Heike(平家故事集)。
La Chronique des Heiké(平家编年史)。
La Chronique de Heiké(平家纪事)。
Chroniques du clan Heike(平家氏族编年史)。
La Geste de la maison des Héï(平氏家族武功歌)。
Geste de la famille des Hei(平家武功歌)。
Histoire de la famille des Hei(平家族史)。
Histoire de la famille Heiké(平家家族史)。
Histoire de la maison des Taira(平氏家族史)。
Histoire de la famille des Taïra(平氏家族史)。
Récit de l’histoire des Taira(平氏历史记)。
Roman des Taira(平氏小说)。
La Geste des Taïra(平氏武功歌)。
Feike no monogatari
。前两部作品虽然在描述平氏和源氏如何逐渐渗透军事权力直至对朝廷事务产生决定性影响时可能显得平淡,但它们为即将到来的戏剧做好了准备,并已经蕴含着在《平家物语》中将达到最完美表达的“对无常的感伤”(mono no aware):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的存在不过如
映照在手掌
汲水中的
月光。

Le Dit de Hôgen ; Le Dit de Heiji(《保元物语;平治物语》),René Sieffert日译法,巴黎:Publications orientalistes de France,1976年;再版 拉格拉斯:Verdier,“Verdier poche”丛书,2007年。

无常即命运

《平家物语》是一部记录撕裂两家的内战和激烈战争的宏伟作品,是真正的日本《埃涅阿斯纪》,以坛之浦之战(1185年4月25日)为高潮,然而它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这部日本编年史不像维吉尔那样以arma virumque(武器和英雄)开篇,而是从第一行就提醒“万物的无常”:“骄傲者确实不能持久,恰如春夜一梦”。无论贵贱,人物都被同一漩涡卷走,充分说明了博须埃的话:

这个在你看来如此伟大的人将不复存在的时刻将会到来,他将如同尚未出生的婴儿,他将什么都不是。[…]我来只是为了充数,然而人们并不需要我;[…]当我仔细观察时,我觉得看到自己在这里就像一场梦,我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影像:Præterit enim figura hujus mundi(因为这个世界如我们所见的样子正在消逝)5哥林多前书 7:31(La Bible : traduction officielle liturgique《圣经:官方礼仪译本》)。。”

Bossuet, Jacques Bénigne, Œuvres complètes(《全集》),第四卷,巴黎:Lefèvre;Firmin Didot frères,1836年。

因此,《平家物语》就像是一场持续的布道,其中英雄生活的所有变迁都用来说明这个无常法则(mujō)和人间荣耀的虚妄。平忠度(1144-1184)的例子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他被敌人偷袭,制服了对手,但对手的一个普通仆人介入,从肘部砍断了他的右臂。忠度知道末日已至,转向西方,坚定地十次呼唤佛陀,然后被斩首。在他的箭筒上,发现了这首辞世诗:

被黑暗带走
我将栖身于
一棵树的枝下。
今晚只有
花朵将接待我。

Hoffmann, Yoel, Poèmes d’adieu japonais : anthologie commentée de poèmes écrits au seuil de la mort(《日本辞世诗:临终诗歌评注选集》),Agnes Rozenblum英译法,马拉科夫:A. Colin,2023年。

褒贬不一的后世评价

这种渗透到最血腥场景的佛教情感,却并不总能提升一种在西方美学熏陶下的心灵看来可能显得缓慢、规律、单调的叙述。就像祇园寺的钟声一样,这些故事的进程是规律的,太过规律,甚至有些单调。我遗憾的是,如此著名的故事没有找到一位同样著名的诗人将它们永久固定下来;它们缺少一位荷马来赋予它们永远令人钦佩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如乔治·布斯凯所指出的,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常有“让我们触及其人性的奇特的快乐或软弱;平家的英雄们却从未停止传统和冷漠”。当天真的希腊说书人总是让文字背后透出一丝淡淡的微笑时,“日本的吟游诗人从不离开史诗的语调和拘谨的姿态”。在“游吟诗人快乐扩张的号角声响起的地方,这里只能听到沮丧的佛教徒忧郁的口音:’勇士[他也]最终倒下,不过如风中尘埃’”。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e Vietnam.

《金云翘》,或越南灵魂的揭示

译自法文

有些作品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品味和愿望,“从人力车夫到最高级的官员,从流动商贩到最尊贵的贵妇”。它们永葆青春,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崇拜者的更替。《金云翘》1不采用的形式:
Kim, Ven, Kièou.
Le Conte de Kiêu(翘的故事).
L’Histoire de Kieu(翘的历史).
Le Roman de Kiều(翘传).
Truyện Kiều(翘传).
Histoire de Thuy-Kiêu(翠翘传).
Truyện Thuy-Kiêu(翠翘传).
L’Histoire de Kim Vân Kiều(金云翘传).
Kim Vân Kiều truyện(金云翘传).
Nouvelle Histoire de Kim, Vân et Kiều(金、云、翘新传).
Kim Vân Kiều tân-truyện(金云翘新传).
La Nouvelle Voix des cœurs brisés(碎心新声).
Nouveau Chant du destin de malheur(厄运新歌).
Nouveaux Accents de douleurs(痛苦新声).
Nouveau Chant d’une destinée malheureuse(不幸命运新歌).
Nouveau Chant de souffrance(苦难新歌).
Nouvelle Voix des entrailles déchirées(撕心裂肺新声).
Nouveaux Accents de la douleur(痛苦新声).
Nouvelle Version des entrailles brisées(碎肠新版).
Le Cœur brisé, nouvelle version(碎心,新版).
Đoạn-trường tân-thanh(断肠新声).
正是这样的作品,这部三千多行的诗篇展现了越南灵魂的全部精致、纯洁和奉献精神:

必须屏住呼吸,必须小心翼翼地行走,才能把握文本的美,因为它是如此优雅(dịu dàng)、美丽(thuỳ mị)、壮丽(tráng lệ)、辉煌(huy hoàng)。

Durand, Maurice (编), Mélanges sur Nguyễn Du(关于阮攸的研究集), 巴黎:远东法国学院,1966年。

作者阮攸(1765-1820)2不采用的形式:
Nguyên Zou.
Nguyên-Zu.
Hguyen-Du.
不要与以下混淆:
Nguyễn Dữ(16世纪),其《传奇宝录》是在幻想面纱下对其时代的批判。
留下了一个忧郁寡言之人的名声,他顽固的沉默为他招来了皇帝的训斥:“在朝廷会议上,你必须发言并提出你的意见。为什么你要这样封闭自己,总是只用是或否来回答?”身不由己的官员,他的心只向往着故乡山峦的宁静。他甚至诅咒自己的才华,因为这才华将他提升到最高的职位,却使他远离了自己,以至于成为他杰作的最终寓意:“有才华的人不要因其才华而自傲!’才’字与’灾’字押韵”。始终如一的他,在致命疾病期间拒绝任何治疗,当得知自己的身体变冷时,他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好!”他低声说道,这就是他的遗言。

苦难的史诗

这首诗追溯了翘的悲惨命运,她是一位美貌和才华无与伦比的年轻女子。当光明的未来似乎在她与初恋金的身边等待着她时,命运却敲响了她的门:为了拯救父亲和兄弟免受不公正的指控,她必须卖身。于是,她开始了十五年的漂泊,期间她先后成为仆人、妾室和妓女,逃离一个不幸却又陷入更糟的境地。然而,就像在污泥上绽放的莲花,即使在这种卑劣之中,翘仍保持着“她原初高贵的纯洁芬芳”,被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所引导:

[…] 如果沉重的因果报应压在我们的命运上,我们不要抱怨上天,不要指责它不公。善的根源在我们自己身上。

Nguyễn, Du, Kim-Vân-Kiều(金云翘), 从越南语译出,译者:Xuân Phúc [Paul Schneider] 和 Xuân Viêt [Nghiêm Xuân Việt],巴黎:伽利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

在翻译与创作之间

阮攸是在一次出使中国期间发现了激发他创作杰作的小说。从一个可能被认为平凡的故事中,他创造了一首“不朽的诗篇 / 其诗句如此甜美,在唇边留下 / 当人们吟唱过后,蜂蜜的滋味3Droin, Alfred, “Ly-Than-Thong” 在 La Jonque victorieuse(胜利的帆船),巴黎:E. Fasquelle,1906年。。然而,这种中国渊源成为新兴民族自豪感的争议焦点。在1920-1930年代的热潮中,它武装了最不妥协的民族主义者的批评,文人吴德计成为其代言人:

《青心才人》[《金云翘》的来源]只是在中国被轻视的小说,而现在越南却将其提升为经典著作、圣经的地位,这真是极大的耻辱。

Phạm, Thị Ngoạn, Introduction au Nam-Phong, 1917-1934(南风导论,1917-1934),西贡:印度支那研究会,1973年。

实际上,除了借用或淫秽的段落外,《金云翘》首先是越南人民所遭受不公正的回声。“村民的歌声教会了我黄麻和桑树的语言 / 乡村的哭泣和呜咽唤起战争和哀悼”,阮攸在另一首诗中写道4这是诗作“清明日”(“Thanh minh ngẫu hứng”)。清明节是家庭通过去乡间清扫祖先坟墓来纪念祖先的节日。。整个史诗中都出现了这种振动的、经常撕心裂肺的敏感性,一位诗人的心与卑微大众中潜伏的痛苦产生共鸣,如这段文字所示:

芦苇在粗暴的寒风吹拂下压低了它们平齐的顶端。秋天天空的所有悲伤似乎都留给了一个人[翘]。在夜晚的路程中,当光明从眩晕的苍穹落下,远方消失在雾海中时,她看到的月亮让她为在江山面前的誓言感到羞愧。

Nguyễn, Du, Kim-Vân-Kiều(金云翘), 从越南语译出,译者:Xuân Phúc [Paul Schneider] 和 Xuân Viêt [Nghiêm Xuân Việt],巴黎:伽利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

人民的镜子

《金云翘》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已经离开了文学领域,成为每个越南人都能认同的镜子。一首民歌将阅读它提升为真正的生活艺术,与智者的乐趣密不可分:“要成为一个男人,必须知道如何玩’tố tôm’5越南五人纸牌游戏。在上流社会非常流行,据说需要大量的记忆力和洞察力。,喝云南茶,吟诵《翘》”(Làm trai biết đánh tố tôm, uống trà Mạn hảo, ngâm nôm Thúy Kiều)。迷信甚至占据了它,将这本书变成了神谕:在不确定的时刻,人们经常随意翻开它,在出现的诗句中寻找命运的答案。因此,从学者的书房到最简陋的住所,这首诗已经变得不可或缺。我们要归功于文人范琼这个仍然著名的公式,它总结了这种情感:

我们有什么可担心的,我们应该为什么感到焦虑?《翘》存在,我们的语言就存在;我们的语言存在,我们的国家就存续。

Thái, Bình, “De quelques aspects philosophiques et religieux du chef-d’œuvre de la littérature vietnamienne : le Kim-Vân-Kiều de Nguyễn Du”(越南文学杰作《金云翘》的若干哲学和宗教方面),《远东信息》,第1期,1971年,第25-38页;第2期,1971年,第85-97页。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e Japon.

梦境边缘:上田秋成的幽魂

译自法文

往往是在边缘之处,栖息着最独特的天才。父不详,母太过出名——一位欢乐街的花魁——上田秋成(1734-1809)1其他形式:
秋成上田。
上田东作。
植田秋成。
一生只见过母亲一次,那时他已成年且是著名作家。被大阪一个商人家庭收养,他的人生被这原初的耻辱所标记,他的敌人毫不吝于以此攻击他:“我的敌人说我:这是个客栈的孩子;更糟的是,这是某个过气皮条客的私生子!对此我回答:[…]无论如何,我在我的山中是唯一的将军,在那里我不认识任何同僚”。除此之外,他手指的残疾2他将这残疾作为标志,在其杰作上署名“剪枝畸人”,即手指畸形的残疾人。使他无法写出完美的书法,却矛盾地引导这位高傲且不善经商的年轻人走向执着的知识和文学追求。从这坎坷的人生,从这敏感至极的心灵,诞生了他的杰作《雨月物语》3其他形式:
《雨月的故事》(Contes des mois de pluie)。
《雨后朦胧月的故事》(Contes de la lune vague après la pluie)。
《月与雨的故事》(Contes de la lune et de la pluie)。
《雨与月的故事》(Contes de pluies et de lune)。
《雨月的故事》(Contes de la lune des pluies)。
《月和雨的故事》(Contes de lune et de pluie)。
《月光与雨的故事》(Contes du clair de lune et de la pluie)。
《雨月物语》(Uegutsu monogatari)。

源流与梦境

这九篇奇幻故事于1776年出版,标志着江户时代文学的转折点。秋成打破了当时流行的轻浮体裁“浮世物语”,开创了“读本”(yomihon)的风格,即“供阅读之书”,面向有教养的读者,为他们提供梦想和逃避的空间。他创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叙事传统与日本文学遗产的精妙综合。虽然他大量汲取明清两朝的志怪小说集,如《剪灯新话》,但他从不满足于简单的翻译或奴性的改编。每个故事都完全日本化,转置到本国的历史和地理框架中,最重要的是,被一种独特的忧郁所升华。

秋成以精湛的技艺将大陆的源流与本国古典文学的回忆相融合。能剧的影响处处可见,不仅体现在动作和面貌上——复仇的幽灵、武士的亡魂、痴情的恋人——还体现在故事的构成本身,巧妙地营造出远离尘世的氛围和戏剧性的推进,直至超自然的显现。同样,优雅华丽的文体(gabun)是对平安时代黄金时期的热烈致敬,特别是对《源氏物语》的致敬。

幽灵般的人性

《雨月物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灵界从未完全与生者的世界隔绝。秋成笔下的幽灵远非简单的怪物,他们拥有复杂的个性,往往比他们所缠扰的人类更丰富、更独特。他们的出现源于强烈的人类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被背叛的爱情、吞噬一切的嫉妒或无法熄灭的仇恨。幽灵往往只是在尘世无法满足或平息的激情的延续。它来自彼岸的声音,以令人不安的现代性向我们诉说着我们自己。

比如《浅茅宿》中的宫木,这位被遗弃的妻子等了七年,等待外出谋生的丈夫归来。因疲惫和悲伤而死的她,在变成坟冢之前最后一次向丈夫显现,坟上留下了这首撕心裂肺的诗:

事已至此,
我早已知晓,然而我的心
仍沉醉于幻想:
在这世间,直到今日,
这难道就是我所活过的人生?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Contes de pluie et de lune),René Sieffert译自日文。巴黎:Gallimard出版社,“东方知识·日本系列”丛书,1956年。

因此,秋成笔下的奇幻并非简单的恐怖手段;它是灵魂痛苦的放大镜。幽灵来提醒生者他们的过失,他们行为的道德后果。被背叛的妻子的复仇或为履行承诺而自尽的朋友的忠诚,都是关于承诺的力量和激情的宿命的寓言。

幻想的雕刻师

秋成的文风无疑赋予了作品永恒的生命力。他将古典语言的高贵与源自能剧的节奏感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迷醉读者的独特音乐。标题本身“雨月”(Ugetsu),“雨和月”,将这迷人的旋律转化为一个意象——月光在细雨的低语中变得朦胧,为超自然的显现营造理想的背景,一个梦与现实边界模糊的幽灵世界。

独立的艺术家,秋成花了近十年时间打磨他的杰作,这表明了他对此作的重视。这种知识上的独立也体现在他与当时另一位大学者本居宣长的激烈论战中,后者是先于时代的民族主义者。当宣长将日本的祖先神话奉为“唯一真理”时,秋成却嘲笑这种理想,声称“在每个国家,民族精神就是其恶臭”。这样,这位花魁之子凭借其艺术的力量,成功地确立了自己作为核心人物的地位,一个“完美的无政府主义者4这个表达来自阿尔弗雷德·雅里对于乌布的描述,但通过大胆的类比,它可以形容秋成完全独立的精神。,通过打破常规,将奇幻故事提升到无与伦比的精致程度。他的独特性在一个将顺从奉为至高美德的日本社会中需要特殊的勇气,这不能不吸引三岛由纪夫,后者在《现代日本与武士道》(叶隐入门)中承认“在轰炸期间”携带着秋成的作品,并尤其钦佩其“刻意的时代错置”。《雨月物语》不仅仅是该体裁的选集;它们是日本式叙事的重新诠释,其中奇妙与恐怖与最精致的诗意相争,让读者持久地沉浸在一个奇异而壮丽的梦境的魅力之中。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Iran et la France.

从伊斯法罕到美尼蒙当:阿里·埃尔凡的旅程

译自法文

东方,连同它的神秘与苦难,自古以来就滋养着西方的想象力。但我们对当代波斯究竟了解多少?对这片诗歌之地——如今已成为撼动世界秩序的革命舞台——我们又知晓几何?阿里·埃尔凡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充满矛盾的伊朗。埃尔凡是一位作家兼电影导演1电影导演:一个事件说明了这位艺术家所面临的直接威胁并加速了他的流亡。当他的第二部电影在伊朗放映时,在场的文化部长在结束时宣布:“唯一还没有洒上不洁者鲜血的白墙就是电影银幕。如果我们处决这个叛徒,让这个银幕变红,所有电影制作人都会明白不能玩弄穆斯林人民的利益”。,1946年生于伊斯法罕,自1981年起被迫流亡法国。他用法语——这门他已熟练掌握的语言——创作的作品,是对一个民族悲剧和流亡者处境的感人见证,其细腻程度实属罕见。

写作即抵抗

在探索那些被暴政和狂热主义的荒谬所折磨的灵魂这一艺术上,许多人将阿里·埃尔凡视为伟大的萨德克·赫达亚特2萨德克·赫达亚特:现代伊朗文学之父,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的文字冷酷无情,将我们带入一个黑暗压抑、近乎卡夫卡式的世界——一个被“伊玛目们的幻觉哲学”所建立的恐怖统治的社会:无论是《我的妻子是圣女》中受迫害的女性,《世界上最后的诗人》中被压迫的艺术家,还是《天堂的诅咒者》中的受诅咒人物。渗透在这些故事中的死亡不仅仅是暴力本身的死亡,更是产生暴力的极权国家的死亡,这座需要用尸体作水泥才能建立起来的大厦。我们在《无影》中也能找到同样的水泥,这是一部关于两伊战争的有力见证,那场“可怕的屠场”,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壕沟战,吞噬了数十万人的鲜血:

还有一些志愿者,抱着赴死的念头,挖掘土地造洞,像坟墓一样,他们称之为’上帝恋人的洞房’。

但无论每个人赋予自己临时居所什么意义,他都必须朝着麦加的方向挖洞,而不是面向对面的敌人。

埃尔凡,阿里。《无影》(Sans ombre),拉图尔代格:黎明出版社,“交叉视角”丛书,2017年。

如果说阿里·埃尔凡没有信仰的喜悦,这是他的缺陷,或者说是他的不幸。但这种不幸源于一个极其严重的原因,我是说他目睹了以宗教名义犯下的罪行,而这些宗教的教义已被扭曲和偏离了其真正的意义,信仰变成了疯狂:

他不慌不忙地打开一份厚厚的档案,取出一页纸,审视着,突然喊道:

——把这个女人装进麻袋里,向她投石头,直到她像狗一样死去。[…]

他继续着,重复同样的动作,挥舞着那些已经去见上帝的人的文字,抓起另一份[…]。他突然站起来,站在桌子上,像疯子一样喊叫:

——让父亲亲手勒死自己的儿子……

埃尔凡,阿里。《世界上最后的诗人》(Le Dernier Poète du monde),作者与米歇尔·克里斯托法里合译自波斯语,拉图尔代格:黎明出版社,“黎明口袋书”丛书,1990年。

关于流亡与记忆

流亡是一道永远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在《再见美尼蒙当》中,阿里·埃尔凡暂时离开他的故乡波斯,向我们讲述法国——他的避难之地。这部小说是对美尼蒙当街的致敬,这个巴黎的世界性街区,他曾在此生活并从事摄影师工作。这是一部关于“世界迷失者”生活的温柔而时而残酷的编年史,讲述那些像他一样在这个避难所搁浅的社会弃儿。然而,即使在法国,伊朗也从未远离。气味、声音、面孔,一切都让人想起失落的东方。一种为了对抗遗忘而从过去中选择最突出特征的记忆。

每次开始写作时,阿里·埃尔凡都在寻找他早年青春的时光。他品尝着回忆的狂喜,重新找到那些在母语中失落和遗忘的事物的快乐。而且,由于这种重新找回的记忆并不忠实地叙述发生的事情,它才是真正的作家;阿里·埃尔凡是它的第一位读者:

现在,我懂得它的语言[法语]。但我不想说话。[…]夫人说:’亲爱的,说:茉莉花’。我不想。我想说出我们家里那朵花的名字。它叫什么?为什么我记不起来?那朵长在院子角落的大花。它爬升着,旋转着。它爬过我们家的门,垂落到街上。[…]它叫什么?它很香。夫人又说:’说吧,亲爱的’。我哭了,我哭了……

埃尔凡,阿里。《世界上最后的诗人》(Le Dernier Poète du monde),作者与米歇尔·克里斯托法里合译自波斯语,拉图尔代格:黎明出版社,“黎明口袋书”丛书,1990年。

阿里·埃尔凡的作品,既独特又普遍,将我们投入一个令人窒息的东方,那里压着触手般神权政治的铅盖。当然,人们可能担心流亡作家尽管违背自己的意愿,却只是在滋养“西方伊斯兰恐惧症”的陈词滥调——这是赫萨姆·诺格雷赫奇《流亡文学是次要文学吗?》的核心论题。但只看到事物这一面的人会错过本质;因为波斯文化一直以来都将分离和流亡作为其最纯净歌声的源泉。这就是鲁米笛子的教训,其崇高的音乐诞生于从故乡芦苇丛中拔出的茎:“聆听芦笛讲述一个故事;它为分离而哀叹:’自从我被从芦苇丛中砍下,我的哀怨让男人和女人呻吟’”。阿里·埃尔凡的声音,就像这支笛子,不是尽管有裂缝而诞生,而是通过裂缝而诞生,将现实的残酷转化为动人的旋律。

Mappemonde mettant en évidence le Sénégal, la France, le Cameroun et la Guinée.

大卫·迪奥普的《捣杵之击》,或化为血肉与愤怒的言语

译自法文

大卫·迪奥普(David Diop,1927-1960)1被拒绝的形式:
大卫·曼德西·迪奥普。
大卫·莱昂·曼德西·迪奥普。
大卫·迪奥普·门德西。
大卫·曼贝西·迪奥普。
不要与以下人物混淆:
大卫·迪奥普(1966-…),作家和大学教授,2018年凭借小说《灵魂兄弟》(Frère d’âme)获得龚古尔高中生奖。
的作品虽短暂却辉煌,至今仍是黑人性战斗诗歌最震撼人心的见证之一。他唯一的诗集《捣杵之击》(Coups de pilon,1956)以完整的力量回响着,敲击着良知,歌颂着一个站立的非洲不可磨灭的希望。迪奥普生于波尔多,父亲是塞内加尔人,母亲是喀麦隆人,他对非洲的体验更多来自梦想和传承,而非长期居住的经历,但这丝毫不减弱他那能够回响整个大陆苦难与反抗之声的言语力量。

反抗的诗歌

迪奥普的诗歌首先是一声呐喊。一声面对殖民不公的拒绝之声,一声面对人民屈辱的痛苦之声。以直接的风格,剥去一切多余的装饰,诗人如同一记记“捣杵之击”般抛出他的真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刺破那些不愿倾听者的耳膜,像鞭子一样抽打利己主义和秩序的墨守成规”。每一首诗都是一份控诉书,记录着监护时代的血腥账单。因此,在《秃鹫》中,他谴责文明使命的虚伪:

在那个时代
用文明的咆哮
用圣水洒在驯服的额头上
秃鹫在它们爪子的阴影下建造
监护时代的血腥纪念碑。

迪奥普,大卫,《捣杵之击》(Coups de pilon),巴黎:非洲出版社,1973年。

暴力无处不在,不仅在主题中,更在句子的节奏本身中,简洁而锋利如刀刃。著名而简洁的诗歌《殉难的时代》是最感人的例证,真正的剥夺和殖民罪行的祷文:“白人杀死了我的父亲/因为我的父亲很骄傲/白人强奸了我的母亲/因为我的母亲很美丽”。这些毫不掩饰的诗句赋予文本穿透力,可能让一些批评家感到困惑。萨纳·卡马拉(Sana Camara)例如认为这是一种“接近贫乏的风格简单性,即使诗人试图通过事件的讽刺来吸引我们”。然而,正是在这种手段的节约、对矫饰的拒绝中,表达的残酷达到了顶峰。

言语核心的非洲

如果反抗是他写作的动力,那么非洲就是其灵魂。她是那片通过怀旧和梦想的棱镜看到的理想化的母亲大地。诗歌《非洲》的开篇呼唤——“非洲,我的非洲”——是一份归属和血脉的宣言。这个非洲,他承认“从未认识”,但他的目光“充满了你的血液”。她时而是慈爱而受辱的母亲,时而是“黑胡椒”身体的舞者,时而是被爱的女人拉玛·卡姆(Rama Kam),她感性的美是对整个种族的颂扬。

正是在这个梦想的非洲中,诗人汲取希望的力量。面对“弯曲的背/在谦卑的重压下躺下”给他带来的绝望,一个预言般的声音回应道:

冲动的儿子,这棵强壮而年轻的树
那边的那棵树
在白色枯萎的花朵中辉煌地独立
那是非洲,你的非洲在重新生长
耐心地、固执地重新生长
它的果实渐渐地
有了自由的苦涩味道。

迪奥普,大卫,《捣杵之击》(Coups de pilon),巴黎:非洲出版社,1973年。

战斗的人道主义

将迪奥普的作品简化为萨特所说的“反种族主义的种族主义2萨特,让-保罗,《黑色奥菲欧》(“Orphée noir”),L. S. 桑戈尔《法语黑人和马达加斯加新诗选集》(l’Anthologie de la nouvelle poésie nègre et malgache de langue française)序言,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48年。,将是误解其普世意义。如果对黑人压迫的谴责是起点,迪奥普的斗争拥抱了地球上所有的受难者。他的诗歌是一声从“非洲到美洲”升起的呐喊,他的团结延伸到“苏伊士的码头工人和河内的苦力”,到“躺在稻田里的越南人”和“刚果的苦役犯,亚特兰大被私刑处死者的兄弟”。

这种在苦难和斗争中的兄弟情谊是深刻人道主义的标志。诗人不满足于诅咒,他呼吁集体行动,呼吁《向力量挑战》最后命令所体现的一致拒绝:“站起来喊:不!”。因为,归根结底,在言语的暴力之外,大卫·迪奥普的歌声“仅由爱引导”,对一个自由的非洲在和解的人类中的爱。

大卫·迪奥普的作品,被悲剧性的死亡在盛年时夺走,使我们失去了他未来的手稿,但仍保持着炽热的现实性。他的前老师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会“更加人性化”。我们可以肯定,这种人道主义已经在他的反抗核心。《捣杵之击》仍然是一部重要的文本,非洲诗歌的经典作品,是所有渴望正义和自由的青年的指南。

对于一部总体而言相当有限的作品,对于第一部也是——唉——最后一部作品来说,这已经很多了。但有些文本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与整个存在对话。抒情的、感伤的、个人要求和愤怒的表达,这种“庄严地向幻想发起攻击”的诗歌[…]确实属于那些永恒地——借用塞泽尔的话——将挑战“秩序的走狗”[即镇压的代理人]的诗歌,属于那些[…]总是固执地提醒人们“人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幸福永远需要去征服,更美好、更强大。

非洲文化协会(主编),《大卫·迪奥普,1927-1960:见证、研究》(David Diop, 1927-1960 : témoignages, études),巴黎:非洲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