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不可言:原民喜的《广岛:夏之花》
译自法文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事件似乎标志着语言所能表达的极限。深渊张开,而词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似乎在恐怖面前退缩。广岛就是这样的深渊。然而,面对不可言说之事,某些人感到了见证的迫切责任,不是为了解释,而是为了不让沉默完成毁灭的工作。站在这些守望者最前列的是原民喜(1905-1951),这位幸存者的作品集《广岛:夏之花》构成了评论界所称的“原子弹文学”(genbaku bungaku)1“原子弹文学”指的是从1945年创伤中诞生的作品。由原民喜和太田洋子等幸存者推动,这一文类长期以来被文学界“评判为次要的、地方性的、纪实性的”。正如凯瑟琳·潘盖特所强调的,它的力量恰恰在于试图质疑“语言的极限、其偶然性、其缺失”面对恐怖,同时努力弥补它们。
被拒绝的形式:
原子文学。
Gembaku bungaku。的奠基性作品之一。这部“永不停止燃烧的世界”2Forest, Philippe, « Quelques fleurs pour Hara Tamiki »(“给原民喜的几朵花”),前引文章。的三部曲——由《毁灭序曲》(Kaimetsu no jokyoku)、《夏之花》(Natsu no hana)和《废墟》(Haikyo kara)组成——以三个时段叙述了之前、当时和之后。
爆炸的书写
原的风格不是一种掌控自如的写作,而是“深入一个绝望之人脆弱心灵的下降”,面对着可怕破败、几乎无法辨认的景象,在那里,他觉得不可能找到几分钟前还存在的生活痕迹。他那支离破碎、毫无参照的书写,以一座同样被摧毁的城市为背景,“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一层平坦的废墟、灰烬、扭曲、破裂、腐蚀的东西”,借用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法国人罗贝尔·纪兰的话。正是在这幅荒凉的画布上,原时而投射“被打断的生命碎片”,时而投射填补撕裂现实空白的记忆片段。
这种文体解构在诗歌插入部分达到顶峰,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日语形式——通常用于外来词的片假名,仿佛日常语言已经变得无能:
“闪烁的碎片
/ 延展成广阔的景观
明亮的灰烬
这些血肉模糊的焦尸是谁?
死人身体的奇异节奏
这一切存在过吗?
这一切可能存在过吗?
一瞬间,留下一个剥皮的世界”Hara, Tamiki, Hiroshima : fleurs d’été : récits(《广岛:夏之花:故事集》),由Brigitte Allioux、Karine Chesneau和Rose-Marie Makino-Fayolle从日文翻译,阿尔勒:南方文献出版社,“巴别塔”丛书,2007年。
当原在熔炉内部承受着这但丁式的景象时,在世界的另一端,震惊的知识分子们试图思考这一事件。1945年8月8日,阿尔贝·加缪在《战斗报》上写道:“机械文明刚刚达到了其野蛮的最后阶段。在或多或少近期的未来,必须在集体自杀和科学成就的理性运用之间做出选择。与此同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此庆祝一项首先服务于人类所表现出的最可怕的毁灭狂怒的发现,是有些不得体的”3加缪的社论在轰炸仅两天后、长崎轰炸之前发表在《战斗报》头版。它与大部分媒体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世界报》当天的标题是“一场科学革命”。通过反对时代的热情,加缪在核时代来临之际成为最迅速、最清醒的智者之一。。原不做哲学思考,他展示;而他所展示的,恰恰是这种“毁灭的狂怒”,如刀刃般插入人的肉体。
在最广阔的坟墓上献几朵花
中心叙事《夏之花》以一个私人哀悼开始:“我出门进城买了些花,因为我决定去妻子的坟前”。对原来说,世界末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失去了妻子贞江——他心中最珍爱的人——连同她,失去了此生最纯粹的欢乐。1945年8月6日的灾难因此不是从虚无中突然出现的断裂,而是个人悲剧的可怕放大,它与原子弹受害者的集体悲剧交织在一起,最终矛盾地成为一个存在的理由,一种言说的紧迫性。“’我必须把这一切写下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给自己再活几年的勇气。他的写作不再仅仅是废墟中的哀歌;它转化为广岛的纪念碑,永远放置在最广阔坟墓上的几朵花;也是对沉默的抵抗行动,无论这些沉默是美国占领军的审查所强加的41945年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实施了新闻法规,多年来禁止传播关于轰炸影响的过于生动的信息和证词,从而推迟了许多作品的出版,包括原的作品。“因此,默默承受”,心理学家娜伊拉·希迪亚克在她的著作《治愈的写作》中总结道,她专门用整整一章讨论原民喜。,还是源于对“被原子弹轰炸者”(hibakusha)的歧视,他们的伤痕引起恐惧和排斥。
死者的沉默,上帝的沉默
但这个维持他生命的使命最终压垮了他。1951年,他签下了告别信,被朝鲜战争爆发后新的广岛幽灵所困扰:“现在是我消失在看不见的地方、消失在彼岸永恒中的时候了”。不久后,他跳到火车下自杀。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所写,他的最后行动是对“人类盲目愚蠢”的最后抗议呐喊。
当见证者的声音沉寂时,记忆便寄居在罪行留下的物品中。几十年后,米歇尔·夸斯特神父在参观原子弹博物馆时正是面对这种物质记忆。他被“时钟、挂钟、闹钟”的景象震撼,它们的指针永远停在8点15分:“时间被悬置”。这个引人注目的形象也许是原努力将致命瞬间结晶化的最恰当隐喻。正是这同一形象激发夸斯特创作了一首与《广岛:夏之花》完美共鸣的简洁诗歌:
“被打断、被抹去的人民
/ 尘土
/ 阴影
/ 黑夜
/ 虚无
死者的沉默
上帝的沉默为什么你们沉默,死者们?我想听到你们的声音!
呐喊吧!
嚎叫吧!
告诉我们这是不公正的!
告诉我们我们疯了![…]
广岛笼罩在黑夜中”Quoist, Michel, À cœur ouvert(《敞开心扉》),巴黎:工人出版社,1981年。
延伸阅读
围绕《广岛:夏之花》
引文
“在海滩上,在海滩上方的堤岸上,到处都是同样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但是什么样的男人,什么样的女人啊……!几乎无法分辨男女,因为脸部肿胀、皱缩。眼睛细如线,嘴唇是真正的发炎伤口,身体到处都在受苦,赤裸着,所有人都像昆虫般呼吸,躺在地上,垂死挣扎。当我们前进,从他们身边经过时,这些面目难以形容的人用微弱温柔的声音乞求:’请给水,请给水……’”
Hara, Tamiki, Hiroshima : fleurs d’été : récits(《广岛:夏之花:故事集》),由Brigitte Allioux、Karine Chesneau和Rose-Marie Makino-Fayolle从日文翻译,阿尔勒:南方文献出版社,“巴别塔”丛书,2007年。
下载
音频录音
参考文献
- Camus, Albert, À Combat : éditoriaux et articles, 1944-1947(《在战斗报:社论和文章,1944-1947》),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对开本·随笔”丛书,2013年。
- Chidiac, Nayla, L’Écriture qui guérit : traumatismes de guerre et littérature(《治愈的写作:战争创伤与文学》),巴黎:O. Jacob出版社,2025年。
- Forest, Philippe, « Quelques fleurs pour Hara Tamiki » dans La Beauté du contresens : et autres essais sur la littérature japonaise(“给原民喜的几朵花”,载于《反意之美:日本文学论文集》),南特:C. Defaut出版社,“Allaphbed”丛书,2005年。
- Guillain, Robert, « Entretien avec le maire de Hiroshima »(“与广岛市长的访谈”),《法国-亚洲》,第5卷,第53期,1950年,第295-297页。
- Guillain, Robert, Le Japon en guerre : de Pearl Harbor à Hiroshima(《战争中的日本:从珍珠港到广岛》),巴黎:Stock出版社,1979年。
- Lucken, Michael, Les Japonais et la Guerre : 1937-1952(《日本人与战争:1937-1952》),巴黎:Fayard出版社,2013年。
- Lucken, Michael, « Les montres brisées : réflexion sur le temps d’après-guerre »(“破碎的手表:对战后时间的思考”),《Ebisu:日本研究》,第32期,2004年,第125-153页。(Persée)。
- Nishikawa, Nagao, Le Roman japonais depuis 1945(《1945年以来的日本小说》),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写作”丛书,1988年。
- Ôé, Kenzaburô, Moi, d’un Japon ambigu(《我,来自暧昧的日本》),由René de Ceccatty和Ryôji Nakamura从日文翻译,巴黎:伽利玛出版社,2001年。
- Ôé, Kenzaburô, Notes de Hiroshima(《广岛笔记》),由Dominique Palmé从日文翻译,巴黎:伽利玛出版社,“拱廊”丛书,1996年。
- Pinguet, Catherine, « “Littérature de la bombe” : silences et dénis — Hiroshima-Nagasaki »(“’原子弹文学’:沉默与否认——广岛-长崎”),《Chimères》,第62卷,第3期,2006年,第89-118页。(《Chimères》杂志)。
- Quoist, Michel, À cœur ouvert(《敞开心扉》),巴黎:工人出版社,1981年。